作为公认的大明王朝第一内阁首辅,张居正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在担任首辅的十年间,他实施了被统称为“张居正改革”的一系列变法运动,其中许多措施都可圈可点。得益于此,明朝自建立以来不断累积的诸多矛盾与弊病得以缓解,国力有所提升。
(相关资料图)
自幼便展现出过人才华的张居正本名张白圭,相传,这是因为他的曾祖父在其出生前梦见明月落在水瓮中,随后一只白色乌龟从水中浮现。十二岁参加童试时,张居正得到了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欣赏,后者为其改名“居正”。值得一提的是,张居正出生的五十年前恰好有一位也叫做“白圭”的名臣去世,此人曾在土木堡之变后幸运逃回,后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
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白圭生于北直隶真定府南宫市,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南宫市一带。正统七年(1442),二十三岁的白圭考中进士,并被任命为御史。两年后,明朝在北方设置的兀良哈三卫侵扰边境,恼怒的明英宗派出成国公朱勇等将领率二十万大军分四路进军讨伐,白圭则作为朱勇的监军跟随其一同出征。
这次交锋明军虽然取胜,但心怀怨念的兀良哈三卫残余势力却很快勾结上了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劝说其入侵明朝边境,并主动担任向导。暂且说回白圭,随军征战立功后,他曾担任山西巡按,并依靠自己敏锐的头脑和冷静的判断辨明了百余起疑案。
明正统十四年(1449),准备妥当的也先率领大军南侵,他派出阿剌知院进攻宣府,自己领兵攻打大同,而兀良哈余部则在名义上蒙古大汗脱脱不花的率领下进犯辽东。战报传回京城,颇受明英宗宠信的权宦王振力劝英宗皇帝御驾亲征,认为凭借“天威”就能轻松吓退自明成祖以来一直对大明表示臣服的瓦剌人。
在心腹之人的劝说下,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决心效仿曾祖父明成祖御驾亲征,靠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在史书中永远留下自己的大名。然而,事情却不像明英宗想得那样简单。由于情报系统失灵、缺乏有效指挥等原因,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明军遭遇惨败,不但伤亡过半,就连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人俘虏,史称“土木之变”。
当时,跟随明英宗一同出征的十三道御史中,仅有两人得以生还,其中一位便是白圭。逃回京城后,白圭被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派往泽州募兵,以防备瓦剌接下来的进攻。不久后,朱祁钰被拥立为帝,瓦剌人打算把明英宗当作人质的企图破灭,于是恼羞成怒之下发兵进攻北京。在于谦等人的组织下,明军于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社稷转危为安。
随后,已经不必继续募兵的白圭被任命为陕西按察副使,后升任浙江右布政使。贼寇郑怀茂进犯处州,也就是今浙江丽水时,白圭曾协助众将将其平定。景泰八年(1457),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后复辟,白圭被其提拔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负责前往贵州辅佐名将方瑛平定当地爆发的东苗干把猪起义。
来到贵州后,白圭认为谷种诸夷是东苗人反叛的重要助力,于是先率军剿灭了一百四十七座谷种诸夷的营寨,随后便与方瑛合兵一处,在连破四百七十余寨后生擒干把猪,彻底平定了东苗叛乱。随后,湖广一带爆发灾情,朝廷便直接让临近的白圭出任了湖广巡抚。天顺四年(1460),白圭回到朝廷担任兵部右侍郎。
次年,蒙古哈喇慎部领主孛来进犯庄浪县,白圭奉命前往边境参赞都督冯宗军务。靠着在固原破敌的功绩,回朝后的白圭升任工部尚书,他掌管工部期间经手了两大工程,一是督造明英宗的陵墓裕陵,另一个则是重建承天门,也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天安门。
明英宗去世后,其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同年,刘通在荆襄一带纠集数万流民作乱,次年三月,明宪宗派出朱永前去讨伐,平乱经验丰富的白圭则担任提督军务从旁辅佐。没过多久,明军成功平定起义,并将刘通生擒送往京城。此时,白圭的父亲恰好去世,在为父守丧完毕后,他回到朝廷被加封太子少保,升从一品俸兼兵部尚书。
成化十年(1475)十二月,白圭以病重为由请求致仕,但明宪宗只让他在京城调理身体。同月,白圭便因病去世,他死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傅,赐谥号“恭敏”。可惜的是,白圭去世后几个儿子为了争夺家产闹得不可开交,成为了当时人们的谈资。不过,白圭的次子白钺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也算是足以令他在天之灵感到欣慰了。
关键词: